梦溪围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951|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笔锋上的舞者——走近著名书法家丁嘉耕(连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楚嘉凡君 发表于 2012-7-3 10:57: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编者按:丁嘉耕, 东台藉著名书法家。现任职于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大校军衔。曾任总后勤部政委秘书。 入选全国第五届书法展、全国第五届中青展、全国手卷书法展,全军第一、二、三、四、五届书法展等国家、全军书法展100余次。多次荣获全国书法一等奖,数次出任全国、全军书法大赛评委,书法作品作为国家礼品赠送比利时首相等多国国家元首。先后出访欧洲8国。   为让家乡人民进一步了解丁嘉耕,本报从今日起在“海春轩”版连载作家马泰泉撰写的报告文学《笔锋上的舞者》,敬请关注。   书法就是将写字艺术化,用最通俗的比喻:写字是“走路”,书法是“跳舞”。

  ——引自丁嘉耕《书法断想》

  同在一个单位供职,同在一幢楼里办公,平日彼此不苟言笑,并无感到异样。忽一日,当你被同事的某种惊人之举感到诧愕时,适才发现:彼此远未真正了解。   笔者与丁嘉耕是数年的隔壁“邻居”,且相处得颇为和睦。上班时间各自都尽心做好分内的事儿,没见他鼓弄与书法沾边的活儿,但当他的一番行举连同他的名字非同凡响地引吸人们的眼球时,你就不能不对此公刮目相看了:   ——2006年10月1日,丁嘉耕8幅书法作品在中央电视塔东侧三环沿线以及紫竹路书法展示牌上展出,至今仍耀人眼目。应该说,这是向国庆盛典最好的礼赞,是展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符号。   ——2006年11月20日,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办丁嘉耕书法北京地铁展,135幅作品分布于天安门、王府井、西单、复兴门、建国门、前门、北京站等31个地铁站,在京城引起轰动。展期应北京市民要求,由原定的3个月延长至15个月,观展者近3亿人次,创全国地铁举办个人书法展第一人,全国展览时间最长、参观人次最多的人,引起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等媒体关注,被誉为“书法艺术最广泛走近民众的范例”。   ——2008年8月,参加北京奥运会的外国媒体记者称:中国首都有一道风景,叫“丁嘉耕书法”。并以大幅图片刊登丁嘉耕书法作品。相继,其书法作品亮相法国卢浮宫、埃菲尔铁塔等欧洲重要场馆。

  ——2008年9月24日,丁嘉耕书法作品搭载中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飞越太空,是全国唯一2幅书法作品同时搭载的书法家。

  ——2011年3月15日,经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联批准,北京书法家协会五届四次理事会全票通过,丁嘉耕当选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里向全国发布了这一消息。这是党和国家的喉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这档黄金节目第16次播发丁嘉耕的消息。   2011年9月20日,丁嘉耕书法作品2幅搭载“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太空飞行。   2011年11月1日,丁嘉耕书法作品3幅搭载中国神舟八号航天飞船飞越太空。   2012年6月,丁嘉耕书写的搭载“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2幅书法作品由航天员从“天宫一号”舱内取出后,搭载“神舟九号”返回地球。   ………   这一切似乎来得很突然。人生与艺术的大幕在人们眼前骤然拉起,如歌的响板振聋发聩!熟悉他的人们心头滚涌万千思绪,欣然慨然之余,翘首聆听天籁。大音稀声,落针成雷!   呵,如果你被这个故事吸引,那是你看到了自己的潜力。   让我们走近丁嘉耕。      1976年阳春,一位英俊的守岛战士的身影出现在杭州,西子湖畔那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湖光山色并没有使他放慢脚步。他来到书坛泰斗沙孟海老先生的住所,向沙老求教。沙老的夫人包稚颐告诉他:沙老年事已高,在静心调养,恕不会客,等身体好了再约见吧。沙夫人婉言谢绝,将一本沙老书法的印刷品赠送于他。   这个来自东海前哨的守岛战士求知若渴,两个月后又一次来到沙老住所。沙老的一位研究生接待了他,并以沙夫人同样的口吻谢绝了他。

  吃了两次“闭门羹”的他,心情十分郁闷,他把这件事告诉了浙江省著名书法家李文宽老师,李老师问他去拜见沙老时是否带了自己的作品,他说,自己的字羞于见大师。李老师告诉他,拜见沙老,一坚持数年,定有大成。”

  沙老不知疲倦地和他交谈并挥毫为丁嘉耕作书题字。从此,丁嘉耕成了沙老家的常客,并被沙老接纳为入门弟子。已是耄耋之年的沙翁独具慧眼,似乎已看出眼前这位书法青年的潜力与前程。   得到书坛泰斗的赞许和勉励决非偶然。   丁嘉耕出生于江左人文荟萃之乡——江苏东台,自幼厚得乡学家教之熏陶,深扎文墨书香之土壤,17岁投笔从戎,来到东海前哨一个只有14.5平方公里的大陈岛,当上一位守岛战士。蔚蓝色的大海更赋与他挥洒翰墨的灵动与梦想,凭他自幼练就的一手好字和勤奋,出板报、写材料、拍照片,过节布置会场写标语、贴对联,乃至于替战友们写家信,他都能把七寸笔杆挥舞出丈八蛇矛的气势,成了闻名东海前哨的“丁秀才”。那是1978年,丁嘉耕很荣幸地拿着自己的书法作品,从偏僻的小岛上来到东方大都会参加上海市主办的全国书法展,其作品荣获一等奖。中国书协副主席、上海市书协主席周慧珺挥笔题下“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古人诗句,对年轻的丁嘉耕给予褒扬和鼓励。

  来海岛视察的时任南京军区政委郭林祥看了他的书法后说:“丁嘉耕,你这名字起得好啊,不仅要当好保卫祖国的哨兵,而且还要在知识和艺术的海洋里辛勤耕耘,做有理想、有抱负、有文化、有品位的当代军人。”丁嘉耕在日记中写道:“首长的嘉勉更加激励我在军营这个大熔炉里铸炼坚强的意志,在书法艺术的田野上做一个殷实的耕者。”(未完待续)   

2#
无名 发表于 2012-7-12 21:48:48 | 只看该作者
编者按:丁嘉耕, 东台藉著名书法家。现任职于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大校军衔。曾任总后勤部政委秘书。 入选全国第五届书法展、全国第五届中青展、全国手卷书法展,全军第一、二、三、四、五届书法展等国家、全军书法展100余次。多次荣获全国书法一等奖,数次出任全国、全军书法大赛评委,书法作品作为国家礼品赠送比利时首相等多国国家元首。先后出访欧洲8国。   为让家乡人民进一步了解丁嘉耕,本报从今日起在“海春轩”版连载作家马泰泉撰写的报告文学《笔锋上的舞者》,敬请关注。书法就是将写字艺术化,用最通俗的比喻:写字是“走路”,书法是“跳舞”。

  ——引自丁嘉耕《书法断想》

 (接连载之一)他在当水兵的日子里,每当出海巡航归来,舰艇停泊在岸边。烈日当头,大伙儿进舱午休,他便悄悄地来到甲板上,顶着五六十度的火烤一般的高温,挥汗如雨地苦练书法。太阳烤焦了他的皮肤,洗澡时脱了一层皮,战士们戏称蝉脱壳;台风袭来的日子,官兵们就上岛住进坑道里,没有阳光的空间是孤寂难熬的。一盏马灯下,丁嘉耕挥毫泼墨的情景为大家描绘出异彩纷呈的世界,唐诗宋词汉赋,伟人名句辞章,犹如一阵阵清风饱含着丝丝墨香,吹拂、浸润着官兵们的心扉。

  丁嘉耕并非出身书香门第,他至今仍珍藏且使用着一件宝物”——端砚。那是他入伍时母亲送给儿子的礼物。母亲在镇上开个裁缝店,给人做一条裤子只收两毛钱,而母亲为儿子买下这方砚台竟花了660元钱,那是要做三千多条裤子才换来的钱啊!得知儿子要去当兵的那些日子,母亲没日没夜地揽活做衣服,每天睡不到两小时,手和脚都冻肿了……

  登车启程那天,母亲一大早从镇上赶到新兵出发地,将一个包了又包、裹了又裹的东西送给儿子说:嘉耕,快拿上,妈知道你用得着。

  在丁嘉耕的记忆里一直珍藏着母亲那含辛茹苦的背影和那双期待的眼神:母亲积劳成疾,75岁得了不治之症,在她老人家弥留之际,她紧紧抓住儿子的手,摇了摇,一直没有松开……”丁嘉耕入伍三十余载,调动十多次,每次搬家,他什么都可以丢弃,唯独母亲给他的这方砚台一直陪伴他走南闯北,成了护身之宝。离开大陈岛时,风大浪高,丁嘉耕生怕丢了这方砚,把它紧紧地揣在怀里。几十年来他不知换了多少砚,母亲这方砚始终放在他的眼前,看到砚,就仿佛看到母亲,这是母亲的心,母亲的魂啊!

  丁嘉耕在东海前哨干了13年,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舰艇指导员和师级机关的专职新闻干事,后调到镇江船艇学院当秘书,作为墨坛上的年轻耕者,活跃于江浙锦绣之地和充满朝气的行伍之间。江南灵秀山水的陶冶,吴越人文乡风的濡染,军旅生涯的历练,名家大师的度化,使他卓然而立,冠以江南才俊之誉。故此被书坛泰斗沙孟海接纳为入门弟子,便是令人倍感欣慰的事了。

  

  1989年,时任总后勤部政委刘安元中将来船艇学院视察,第一次见到丁嘉耕的书法作品和眼前这位英气勃勃的小伙子时,便被深深吸引,情难自抑,一聊几个小时毫无倦意,深夜濡墨挥毫,欣然写下军中有沃土,男儿可成才的题词鼓励丁嘉耕。不久,刘安元亲自点将,调丁嘉耕做自己的专职秘书。

  一个从偏远的海岛走出来的基层军官,选调到北京人才济济的军委总部机关给大区正职首长当秘书,这样的几率有多少,无人考究得清。但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他有点诚惶诚恐。不是不能胜任,而是对于人们都一样平等的时间该如何把握,成为他领命抉择的问题。

  时间是最好的裁判。时间证明一切。丁嘉耕对时间的运用安排并没有新招,他信奉的就是人们常说的那句话:八小时内拼命干,八小时外作奉献。上班时间,他一门心思处理公务,决不去想练书法的事,做到眼勤、手勤、腿勤,首长交办的事马上落实,决不拖延,白天没有处理完的工作,晚上必须继续干,熬通宵是常有的事。同事们说他是工作狂,他说自己年轻,正是多干些事的时候。讲究效率,是衡量机关工作的一把尺子。偷懒、耍滑、推诿、扯皮是时间的杀手,是做人做事之大忌!

  鲁迅先生说,时间是海绵里的水,你只要挤总是有的。节假日和业余时间对忙于公务的丁嘉耕来说,就愈加显得弥足珍贵了。他那间不足10平方米的书房,成了他临帖习书、挥洒天地的舞台,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多少个不眠之夜,被他视为上苍的恩赐,万般珍惜!墨海泛舟,笔走龙蛇,一个追寻大境界大天地的行者,如痴如醉地跋涉于历史和现实的山川!正如他在自己的一首诗中写道:

  砚海荡墨魂,

  纵横见精神。

  笔动通梵语,

  毫落扫心尘。

  (未完待续)

3#
 楼主| 楚嘉凡君 发表于 2012-7-17 18:39: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楚嘉凡君 于 2012-9-3 15:57 编辑

编者按:丁嘉耕, 东台藉著名书法家。现任职于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大校军衔。曾任总后勤部政委秘书。 入选全国第五届书法展、全国第五届中青展、全国手卷书法展,全军第一、二、三、四、五届书法展等国家、全军书法展100余次。多次荣获全国书法一等奖,数次出任全国、全军书法大赛评委,书法作品作为国家礼品赠送比利时首相等多国国家元首。先后出访欧洲8国。   为让家乡人民进一步了解丁嘉耕,本报从今日起在“海春轩”版连载作家马泰泉撰写的报告文学《笔锋上的舞者》,敬请关注。书法就是将写字艺术化,用最通俗的比喻:写字是“走路”,书法是“跳舞”。

  ——引自丁嘉耕《书法断想》

(连载之二)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既是平面的,又是立体的,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落笔,有不同的意境,不同的观者,有不同的享受。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是有生命的、鲜活的、灵动的,品味它,就是与生命对话。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就是一座艺术的迷宫,它体现着天、地、人的三元存在,穿透着历史、现实、未来的三维空间,展示出自然、社会、宇宙的三极交融。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就是一剂“良药”,它养眼、静心、提神;它让你眼里充满爱,充满善,充满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当你心烦意乱时,面对书画,会使你心灵深处得到净化,拂去你心中的尘埃,驱散你体内的焦躁,消弥你心中的阴霾;当你疲惫不堪时,欣赏书法能使你精神振作,激发起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激励你去超越自我。
  一个久习书法者,魂牵梦绕,甚至为它痴,为它狂,也就不足为怪了。
  丁嘉耕的妻子讲了这样的唯有妻子才知晓的“内情”:他衣兜里经常装着用于缓解眼睛疲劳的滴眼液和防蚊虫叮咬的清凉油。再有就是他身上的那股墨香,把汗味、脑油味都挤跑了。不论熬夜有多晚,第二天一早准时地起床,像鸡打鸣似的很准时。
  是啊,在妻子那敏感的嗅觉里,丈夫身上的那悠悠墨香,是胜过全世界任何名贵香水的最有情趣的味道。
  丁嘉耕的儿子说:“打我记事起,我看到的是爸爸几乎整天熬夜写字、写文章的背影。我和我妈都一致评价,爸爸无论是人品、事业、才能、外貌,都是我们永远的骄傲。爸爸身上的汗水散发的特殊味道和他那间书房里飘散的墨香在儿子的嗅觉里胜过世界上所有的香味!”
  当然,也有人这样评说丁嘉耕:他这个人极聪明,除书法之外,文史哲颇为精通,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皆有其名,但同时他又是一个极笨的人,不会打牌,不会跳舞,不会喝酒,在八小时外的其他场合你根本看不到他的身影。这样的生活方式是不是太单调、太乏味了呢?
  丁嘉耕说:论喝酒,白酒半斤八两不会撂倒,啤酒三瓶五瓶肚里能装,可我对时间是个吝啬鬼,不忍心让时间在喝酒聊天中溜掉。其实,一个人本领大小主要是业余时间的比拼,在当今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各种难以抗拒的诱惑都会争夺你的时间,需要用你的智慧和毅力来把握自己,拧紧生命的发条,赢得时间。业余时间抓住了,你就可能在某一领域有所成就,业余时间失去了,你也许会忙碌一生却无所作为。“天道酬勤,长绳系日”是时间的法则;而“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是自然的法则。二者皆是为人们提供的人生考题。
  人的潜力是最大的资源。收获是汗水和心血的日积月累。
  丁嘉耕铭记在心的是在给首长当秘书期间,首长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在当好秘书的同时,书法这个本领不能丢。”
  首长的理解和支持,是对他莫大的鼓舞。
  机遇又一次钟情于丁嘉耕。他以优异成绩先后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书法艺术专业大专、本科班深造,成为我国书法学界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导师欧阳中石教授的学生。他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坚持攻读完48门书法专业课程,经常得到启功、沈鹏、刘炳森、张海、李铎等书法大家的指教和欧阳中石先生的面授机宜,使丁嘉耕书法理论与实践都有了质的飞跃。
  那是从墨田里的耕者到笔锋上的舞者的飞跃。
  (未完待续)
4#
 楼主| 楚嘉凡君 发表于 2012-8-9 17:11:48 | 只看该作者
编者按:丁嘉耕, 东台藉著名书法家。现任职于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大校军衔。曾任总后勤部政委秘书。 入选全国第五届书法展、全国第五届中青展、全国手卷书法展,全军第一、二、三、四、五届书法展等国家、全军书法展100余次。多次荣获全国书法一等奖,数次出任全国、全军书法大赛评委,书法作品作为国家礼品赠送比利时首相等多国国家元首。先后出访欧洲8国。为让家乡人民进一步了解丁嘉耕,本报从今日起在“海春轩”版连载作家马泰泉撰写的报告文学《笔锋上的舞者》,敬请关注。书法就是将写字艺术化,用最通俗的比喻:写字是“走路”,书法是“跳舞”。

                                                                                                       ——引自丁嘉耕《书法断想》

  (接连载之三)      中国书法怎样才算是好呢?笔者认为,好在自然,贵在自然。书法是中国文化思想最凝练的物化形态,从书法的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来看,它有一个灵魂:抒情性。起于用笔,基于结字,成于章法,美于气韵。所谓“笔走龙蛇”、“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方圆兼备”……无一不是被灵魂意象生发出书法美学的体现。    笔者观丁嘉耕书法,不论众云“雄厚、奔放”也罢,还是“娴雅、飘逸”也罢,只是觉得其形其神其韵,通体率真可爱。这种“率真”并非信手涂鸦,而是经过炼狱般的刻苦临池,以探险家的执着穿越长夜般的书法隧道,才通向挥洒自如的自由王国,获得了真趣。这种“率真”恰如丁嘉耕的人品一样,与其艺术品格相得益彰。    “格”是什么标准?    丁嘉耕说:人有人格,艺有艺格。人格的最高标准没有止境,艺格更是终生追求,其修远兮!    他认为,书法这门艺术是一部人生和艺术的综合性“巨著”,没有页码,没有尾声。你只要努力探索,就可以不断发现书法的美好,书法的神秘,是语言无法表达的东西。同时,书法又是一门富有生命的艺术,书法家在从事书法创作时,应将书法看成一个是有灵魂的生命个体,一笔一画都是心灵的外在流露,都是生命之壁的摩崖石刻,而不应将它塑成一个仅有文雅姿态和高尚舞姿的美丽雕塑。一幅优秀的书法就是一幕生命的舞蹈,负有点燃观众想象,打动观众心灵的使命。    1999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指定丁嘉耕为故宫题写“造像艺术,国之瑰宝”八个大字。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故宫首次收藏佛教艺术大师汤春甫先生千手观音像题写牌匾。该匾用24K纯金镌刻成巨额金匾陈列于中华佛教城中央大厅。书法墨迹收藏于故宫。丁嘉耕担此大任,笔力千钧,挥毫而就,受到故宫博物院专家的高度评价。    当2000年的钟声敲响时,丁嘉耕创作的巨幅书法被人民大会堂收藏。至此,丁嘉耕的书法与中国当代众多书法大家的作品一并陈列于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殿堂。    2002年丁嘉耕书法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并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的收藏仪式,从此,丁嘉耕书法成为国家级艺术藏品。    2006年1月6日,《解放军报》刊登新华社记者撰写的新闻:丁嘉耕荣获全国书法一等奖。一位军委首长亲笔写信,给丁嘉耕褒奖和鼓励。    ………  
  当下的丁嘉耕就像一位潇洒的绅士,以他的艺术天赋自由地出入墨海书林。其笔锋摇曳,似甩响的鞭梢,放牧书坛舞者蓬勃的心灵,笔下天马行空,气势如虹……他对传统书法(侧、勒、努、趯、策、掠、啄、磔,谓曰“书法八法”),有他独到的探究和深邃的解读:汉字,是中国书法的载体,而意象思维是亘古以来就存在于我们先民大脑里的明亮耀眼的文明之光。《周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话揭示了汉字创造的全过程于汉字本身的意蕴。汉字的创造,是一个令人遐思不尽的伟大先民勤劳与智慧结晶的宝藏,那用符号和象形两个途径产生、繁衍出六万多个供人们使用的汉字,是中国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的生命载体!我们讨论书法艺术,抛开了汉字形体这个中国书法的造型基础,就远离了中国书法艺术而成了另外的东西。而传统书法是定型了的艺术,是一代代人临摹了千万遍的“雕塑”,是一个“物化”、“标准化”了的艺术世界,其实它是给书法家准备的一个“铁笼”、一个“祭坛”。只有在继承中叛逆,以卓绝的突破方能挣脱“铁笼”走向新生。(未完待续)
5#
 楼主| 楚嘉凡君 发表于 2012-9-3 16:05:06 | 只看该作者

编者按:丁嘉耕, 东台藉著名书法家。现任职于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大校军衔。曾任总后勤部政委秘书。 入选全国第五届书法展、全国第五届中青展、全国手卷书法展,全军第一、二、三、四、五届书法展等国家、全军书法展100余次。多次荣获全国书法一等奖,数次出任全国、全军书法大赛评委,书法作品作为国家礼品赠送比利时首相等多国国家元首。先后出访欧洲8国。为让家乡人民进一步了解丁嘉耕,本报从今日起在海春轩版连载作家马泰泉撰写的报告文学《笔锋上的舞者》,敬请关注。书法就是将写字艺术化,用最通俗的比喻:写字是走路,书法是跳舞

                                                                                                      

 ——引自丁嘉耕《书法断想》

(接连载之四)

  自古以来就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之说,中国和日本都有笔迹学,用字来测试人的心理和性格。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乃为书家座右铭。是说:一要品格高则下笔妍雅,不落俗尘;二要胸罗万有,书卷气则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如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轶群伦者。

  翻开中国书法史册,别的暂且不论,仅就宋代四家来说,无论是苏轼的天真自在,还是黄庭坚的纵横奇崛;无论是米芾的跌宕多姿,还是蔡襄的温厚敦实,其字都与他们的人品和性格有着惊人的巧合。

  笔者与嘉耕相处数年,谈书论道,情投意笃,深知其性情与为人处事,他的人品与书品如出一辙。平日里他做事极有信心,精力充沛,行为执着;他虽好于夜战,通宵达旦,但在同事们的眼里他投入工作的精气神总是那般旺盛,葱茏蓬实。与人交往坦白率真,热忱诚挚,尤重情义;处世旷达淡泊,爱憎无遮,每与俗流相鼎,可与九牛戏力,便使人领受到他那不卑不亢不媚俗的气概。他不像有的人,一旦成了什么,便高居云端,仿佛身上就长出仙风道骨,人也变得玄奥古怪,朋友求不得,凡人近不得,甚至有的竖起一块求字按尺论价,无银免开君口的告示。丁嘉耕则不然,他性格开朗豪爽,似水晶般剔透,与其交往,你不需要在心里设防,只管与其倾吐畅怀,爽身大快。

  《百草园》杂志总编辑,是通过一篇来稿认识丁嘉耕的。当她赞叹作者的文学功底竟如此深厚时,却怎么也不会想到,写作只是丁嘉耕的副产品。在对他的相关资料作些了解再又听朋友介绍后,方才知道,此人正是和她飞鸿传书多时、被人们称誉为中国书坛杀出的一匹黑马的丁嘉耕。

  这位总编辑在撰写的《解读丁嘉耕》的文章里,讲述了在日常生活中她所见到的丁嘉耕:我有一个朋友想去北京看病,当他知道消息后,马上让我把朋友的病历资料寄给他,他收到后,就跑医院联系,咨询名医。解放军总医院、中国中医研究所等单位都留下了他的脚印。那时候我的朋友情绪很低落,嘉耕便常打电话鼓励他要有信心,不要放弃,并催促他尽快到北京看病。嘉耕发现我的朋友久没去北京,以为他经费上有困难,便说在经济上可以资助他,治病要紧。今年5月,我陪朋友去了北京,嘉耕到机场接我们。他那铿锵有力的步伐,透出当代军人的英武气韵;他那握过枪又舞动笔杆的手,接过我的行李就往肩上放。我和我的朋友顿时感到有一种忘年交般的亲切和温暖。看上去他既是一位很威严的军人,又是一位严谨的学者,他那神情、那举止显得高贵而不高傲。

  这位总编辑说:在北京和他相处的时间里,每每看到他忙碌的身影走过来,心里就感到很踏实。他奔走于许多人之间,尽力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日常生活中他跟普通人一样,看不出他是著名书法家,也没有大军官的架子,他为人谦和、坦诚、乐善好施,一些同事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找他聊聊。他每出一本书,总是恭恭敬敬地签上名赠与许多人,其中多数是战士。他用军人独特的灵感和关爱,不仅把书法和文学艺术植根于军营,而且还把自己那份对军队、对战士的爱,播洒在许多人的心田。他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军人,而是战士们心中可亲可敬的兄长,一位享誉军内外的两栖艺术家。与丁嘉耕在一起,你会在汲取许多知识营养的同时,学习到怎样做人和关心爱护他人。从他那开朗豪爽的性格中,从他那浑厚、爽朗的谈笑声中,你会把凡世间的一切不快与哀愁忘却,眼前耀亮一团光辉。这就是我与他交往多年的最大收获。

  总参信息工程大学政委潘洪亮少将,与丁嘉耕在镇江桃花坞船艇学院初识,交好二十余年。丁嘉耕打算出一本书法大卷,按常规理应从我国浩如烟海的宏词大章中选撷脚本,而他却硬要拿潘洪亮的一本诗集作稿书丹。潘洪亮一再推谢,怕毁了他的大愿,但他坚定不移,硬是拿了去。数月后,这本书法集问世,其书法以崭新的面貌再出深闺,赢得书界赞誉。

  潘洪亮捧书品味墨香,对丁嘉耕说:我总觉得我的拙诗在别你的后腿,这让我至今感到汗颜。

  丁嘉耕说:诗是红花,字是绿叶,二者交融,一往情深,岂不乐哉,美哉,快哉!

  我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这样评价丁嘉耕:他不仅是一位好书法家,而且是一位好干部,一位非常优秀的干部。

时任国务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为丁嘉耕作品挥笔题词:——“翰墨飘香北京城,书艺精湛人称赞。   

  (未完待续)

6#
 楼主| 楚嘉凡君 发表于 2012-9-3 16:07:04 | 只看该作者

 (接连载之五)

艺术是相通的。文学、美学的营养使丁嘉耕的书法艺术肌体康健而富有生命力。他三十余载临池笔耕,其才华表现在艺术的许多领域,集书法、文学、摄影于一身。他的散文作品一如书法作品之典雅秀逸,充溢着琴韵书香,在他的笔下,借一叶风帆,一束杜鹃,一轮明月,一场秋雨乃至一滴露珠等景观什物,吐露胸中的情感波澜,荡起灵魂的万种风情。其中如《南窗听雨》、《为大海塑像》、《远行的墨客》,写得情深义重,点墨成韵,读来余味无穷,令人爱不释手,多次被《新华文摘》等知名报刊转载,深得好评。他作为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艺术摄影协会的会员,并有书法、文学、摄影专著出版,足见他的非凡才智和在文化艺术多领域里的成就。

  他在《远行的墨客》中情深意切地追思已故去的刘安元中将,把将军作为一位可敬的师长、一位书墨同道者,给予自己的成长进步和艺术上的探索跋涉所倾注的关爱和做人做学问的真谛。这诚然是他向逝者倾诉的心路历程。

  的确,当我们阅读丁嘉耕的散文时,可以领略到他书法的美学思想;欣赏丁嘉耕的书法也可以端见到他终生追求的优美散文的意境: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临危据槁之形,绝岸颓峰之势;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绌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

  作为书坛上的舞者,他那挥洒的笔锋,犹如一只灵动的羽翼,一柄柔韧的飞剑,将你带到大漠孤烟马蹄声碎的战场,带到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的高地,带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境……

  举世瞩目的中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震惊世界。在那最为珍贵也极为神秘的返回舱内,搭载着丁嘉耕创作的两幅书法作品向公众首次亮相。这是全国唯一有两幅书法作品同时搭载的书法家。

  为创作这两幅书法,丁嘉耕跑遍京城,按照飞船要求挑选纸墨。仅遴选宣纸就达100多种。为了不至于超重,最后选定国产超薄型洒金高档宣纸,并用超薄宣纸自制信封封存。经检测,符合重量要求。丁嘉耕先后用楷、行、草不同书体九易其稿,最后以行草创作成功。两幅作品均为横幅手卷,历时八小时,计八百余字,作品墨色鲜亮,气息浑厚,遒劲挺拔。

  丁嘉耕书法搭载神舟七号飞越太空的消息不胫而走,这与他在北京地铁举办个人书法展被誉为首都的一道风景,如此巧妙地构成荀子所说的天地以合。用老百姓的话说上天入地,实属难得。

  2007712日,香港《大公报》二版(记者曹文佳)以《收藏界提醒内地书法家加强保卫意识》为题刊发消息:最近,从香港、澳门地区的一些著名画廊了解到,北京书法家丁嘉耕的书法作品,目前以每平尺4000港元的价格在港、澳热销,并在不断飚升。他的书法作品在客流量年逾6亿人次的北京地铁展览,引起全国以及港澳轰动,成为中国书法界颇为耀眼的新星。

  可以想象,当今已是图像占据人们生活的时代,书法艺术所表现的直观美和含蓄美的高度统一,对占据和征服人们欣赏的心灵是何等重要。丁嘉耕的聪明之处,恰恰就在于他将书法艺术跨过传统的精神栅栏,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的震撼力耀动于人们视野的天地。这也许是丁嘉耕书法在日本、新加坡和港澳地区受到欢迎和推崇的重要因素之一。

  (未完待续)

7#
 楼主| 楚嘉凡君 发表于 2012-9-3 16:08:15 | 只看该作者

(接连载之六)

  笔者在与丁嘉耕交谈时,就其书法的造诣坦露一点浅识:丁嘉耕的书法作品之所以能上天入地,这确实是他的悟性和造化使然,也是历史与现实的召唤。

  他每每拿起笔总是要问自己:你追求的审美境界是什么?

  是对人类的博爱与悲悯——这是一切美学家们的宿命与归宿。少了博爱与悲悯,少了真诚与拯救,少了尊严与人格,你的作品即使获了地球顶极大奖,堪有多大用场?!大凡一部或一件艺术精品问世,都是一种智慧的较量,意志的较量,心灵的较量,都要经受精神炼狱与血汗的洗礼,都是悲悯情怀在美学家们心灵深处一次次最残酷的扫荡,一种永无休止的苦痛!

  正因如此,丁嘉耕把传统书法中的精华按照自己的审美理念进行梳理和取舍,用多变的线条和笔墨的浓淡,既营造精神的美学,也营造视觉诱惑力的书法氛围,从而使观者获得心灵和视觉效应的双重感受。

  正因如此,丁嘉耕把十九世纪哲学家康德所提出的那种绝对的精神超拔、心灵感动、理想主义,用他那或灵秀、或飘逸、或雄厚、或遒劲的线条,挥洒、舞动,蜕变成一种从心灵深处走出来的让人看得见、感觉到的视觉形象。

  文化化人,艺术养心。精神的贵贱决定一切。

  在物欲横流、浮躁喧嚣的当下,人类已进入大众审美的经济时代,如何在大众社会活动中自觉注入审美精神,不把艺术媚俗化、功利化、坚守人类的精神家园,应是艺术家们孜孜以求的境界和道义担当。

  丁嘉耕的135幅书法作品在北京地铁亮相后,一年多的时间有约2亿多人次的观众浏览,引起首都各界以及全国的广泛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记者,对丁嘉耕进行了访谈。显然,此举是书法的群众性和突破传统观念的一次大展演。北京不少群众说:我们记住了丁嘉耕这个名字,他给我们带来了艺术空间和书法之美。一些外国游客说:过去,走进中国地铁还是我们的哥儿们、姐儿们在挤眉弄眼,现在中国的书法占领了地铁,感到真正走进了中国。

  对于书法的视觉愉悦功能,丁嘉耕认为:书法是美的艺术,它的美不仅要有文化底蕴的渗透,在视觉上也要给人以美的享受,好端端的字硬要写得七扭八歪,使人难认、费解,这不是中国书法的正道。打开中国几千年书法史,我们的先贤没有一个有意把字写得蓬头垢面、丑陋无比的。当然,生活需要丑角,戏剧需要丑角,书法艺术也需要丑角,从审美的角度看,有时丑也是一种美。但生活中的丑角毕竟是少数,戏剧的丑角永远是配角,而书法的丑角也只是一个配角。如果书法艺术的丑角成为一种趋势,一种潮流,那就是误导,那就好比一台戏中10个角色9个丑角,这戏还能演下去吗?所以,书法要崇尚美,追求美,呼唤美。

  丁嘉耕说:我们的书法不能仅仅让少数专家和学院派津津乐道,陶然沉醉,我们需要更多的欣赏者认同和接受。

  是啊,让书法走出展厅,走出书斋,走出象牙塔,走进民众的现实和心灵的天空!

  (未完待续)

8#
yuoyu 发表于 2012-9-5 20:35: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楚嘉凡君 于 2012-11-10 20:54 编辑

(接连载之七)
  2009年,丁嘉耕应《解放军报》之约,撰写的《书法断想》受到军报领导高度赞扬,总编辑、副总编辑都在稿件的大样上批示:“一篇难得的有文化含量的好稿子。”军报连载后,在全军引起很大反响,也引起书法界的瞩目和关注。不少读者写信给军报领导以及该报《读者之友》栏目,热情赞扬文章给他们在书法学习上很多教益,帮助他们走出书法学习的误区。
  应该说,《书法断想》既是丁嘉耕的书法观,也是他的人生观。是他对书法史实与史论、探研与感悟、思辨与体验的结晶,是他30年来拜师沙孟海、林散之、启功、费新成、沈鹏、周慧珺等50多位书法大师教导苦修之心得。
  与此同时,丁嘉耕撰写的一篇分量很重的书法论文《论书法美学》,为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美院书法教授所称道。
  丁嘉耕在《书法断想》里讲了一个故事:有位老师对学生严厉苛刻,一日,学生拿了幅字对老师说:“老师,这幅字准备在下周某报发表,同学是副刊主编,已留好版面,请老师审阅后送稿。”老师看后,皱着眉头说:“这字发表了,是想告诉别人你不会写字吧?”学生愕然!
  丁嘉耕讲这个故事,是要告诉人们,书法不能为名所累,人人都希望成为书法家。一些人把书法说得神秘玄奥,什么晋法、唐法,什么神品、逸品,甚至给书法套上诸多稀奇古怪的比喻。
  丁嘉耕破解说:其实书法就是将写字艺术化。用最通俗的比喻就是写字是“走路”,书法是“跳舞”。路走稳了,舞也是可以跳的,努力几年都能跳好。在中国这样一个学汉语、说汉话、写汉字的国度完全可以实现书法学习的群众性。书法不像声乐人才那样对天赋要求极高,有人做过调查,不管你是男是女,是老是少,真正有书法奇才的并不多,不适宜从事书法的不足0.01%,所以大可不必为自己的书法天分的高低而担忧。这是因为书法是中国人特有的艺术,它不需要画家那样走遍名山大川写生,也不需要文学家那样远走各地深入生活。它可以坐拥斗室,足不出户,一本字帖,一支毛笔,一瓶墨汁,一摞报纸,工具极其简单。桌上,凳上、地上,场地非常方便。早、中、晚,饭前、课后,都可以练几笔。坐在车子上,睡在被窝里还可以用手比划着临帖的意象形迹。一部字帖每天临一小时,一两百字的作业量,有时通篇临写,有时逐字过堂,像谈恋爱那样专一地热恋几年,厮磨几年,临它几十遍、几百遍,自然会化帖为我,笔下生花。
  但他同时也坦言告诫:写书法不同于写新闻稿,出了差错有编辑把关。书法是一门改不得的艺术,一下笔就定乾坤。古人语:“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是说书法学习的“秘笈”贵在坚持,贵在毅力,贵在悟性。只要坚持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必有成就之日。学象三家,然后自成一家,成为一名书法家还困难吗?!
  笔者也曾对他名字的寓意作过一番揣度,并与他笑侃:“似乎命中注定,你与书法结缘,须一生耕作不止。”  
  他诚恳地说:“我写书法至今已30余年,心甘情愿地让它侵吞了我绝大部分业余时间,但我感觉越写胆子越小,越写越不敢见诸公众了。究其原因,不是对自己的书法失去自信,而是比照古人的书法艺术水准,作为一个当代人,自己的差距太大了。”  
  “30年笔耕不辍,实为耕读人生这部大书,跃动于人生和艺术的舞台。”  
  “慧言洞透,确是如此啊!”他感叹道。
  有篇古文叫《深耕说》,文中写道:“凡地耕而浅者,所种之物,必早熟而不茂。耕而深者,所种之物,必晚成而肥硕。是以善稼者,患乎耕之浅,而不患成之晚。而彼惰者,用力弗专。所以耕有深浅,而熟有早晚也。”浅耕虽早成而不茂,深耕虽晚而丰硕。想必丁嘉耕深谙此道,也是其名字的最好诠释。
  (未完待续)
9#
 楼主| 楚嘉凡君 发表于 2012-11-10 20:55:35 | 只看该作者
(接连载之八)

  “浮躁或可早见利益,但未必行之深远;务实为学,才能行远曲高。书坛强手如林,俊才辈出,各领风骚。只有躬身学习,深悟书道,淡泊名利,才是书法正道。急于成名,独自尊大,四处布展,书外求功,均为动机不端。”——这是丁嘉耕恪守的信条。

  自从1992年丁嘉耕参加全国第五届书展、全国第五届中青展后,至今十多年来,他确实很少参加展览。他认为,书法艺术不是时鲜的水果,最忌讳到处叫卖。它有点像石油,大凡飘在表面的,看似五颜六色,但那是浅薄的油花,沉在地壳岩层里那浓浓的原油,看似色彩暗淡,但那是催化生命的动力源。

  他说,书法又如同陈年老窖,越存越香,就怕心急火燎,老是开缸走气,经常跑味,结果一缸好酒成了酸腐的酒酿。本想早日成名,结果弄巧成拙,任何人为炒作都将事与愿违。

  是啊,丹青难写是精神。书法是情感的宠儿,意境是书法的灵魂,来不得半点的虚假与粉饰,只在“形”上做文章,很难成就艺术大师。二十世纪这一百年,西方艺术家为什么创造了那么多的重要流派,产生了那么多的艺术大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追求表现心灵的感受,展示情感的世界。当下论艺术的高下俗称有“三境界”——

  看山,是山;

  看山,不是山;

  看山,还是山。

  这其间所包含的意境,人们会有不同的解读。

  丁嘉耕说,书法创作有时能让他发狂。拿起笔,一个个字,飞絮般地以各种形态飘散在他的脑际,有时像不明飞行物,呼啸而来,闪着奇特的光芒,变幻着各种形态,令他有一丝恐惧,且满腔惊喜。有时像一列列操练的方队,变幻着阵势,披荆斩棘、挟雷携电,隆隆驶来,这便使他想到兵法所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由此运用到书法之中,极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道无疆。一个恰逢勃旺之年、事业如日中天的书坛舞者,以昂扬的创作激情掀起情感的波澜,撞击心灵,涌向笔端,纵横捭阖,挥挥洒洒创作出内寓刚劲、外形润美、意境超逸的书法作品,告慰太空和大地!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书法,正因为情随人异,人随情异,古老而年轻的书法才有了千般意境、万种风情,书苑才呈现出波诡云谲、变化莫测的笔墨品类和千古流芳的翰墨丰碑。

  8年来,解放军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分别同时向全国推出丁嘉耕5部书法专著,国家邮政总局还发行《丁嘉耕书法集》邮资纪念封、邮资明信片各一枚,再次在国内外书法界引起不小的反响,便是对丁嘉耕书法艺术的充分肯定。

  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媒体开辟丁嘉耕讲座和专访栏目时,记者们向丁嘉耕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对你业余坚持三十多年的书法追求进行梳理,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丁嘉耕引用北大教授、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人生,对90%的人来说,既无价值,也无意义。”丁嘉耕说:“近百岁的老学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让我们警醒。一个人如果没有追求,是多么可怕。我在书法和文学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我记得林语堂先生说:‘我赞成一切的业余主义,我喜欢业余的哲学家、业余诗人、业余文学家、业余书法家、业余音乐家……我们知道这些都是出于自动的,而真正的艺术精神只有在自动中方有的。’搞业余创作的人,就是要把自己的业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有所失才有所得,甘蔗没有两头甜。”

  (未完待续)
10#
 楼主| 楚嘉凡君 发表于 2012-11-10 20:56:21 | 只看该作者
 (接连载之九)

  在季羡林大师生前,丁嘉耕曾多次拜访过他。论及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季老顺手拿过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明白之至。谈到预期,季老说,人人每时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预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总之是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我们不去谈它。

  季老积七八十年之经验,给成功之道列出这样一个公式:

  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了。有的人自命天才,甚至炮制天才论来说明天才者如何唯此伟大,超凡脱俗。但天才是个稀见现象,其中不少是偏才怪才鬼才,只能从天资的成分里剥离出去,弃而不用。当下,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这些人除了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那就是为了名和利了。如何看自己的天资,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

  谈到机遇,它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它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甚至会改变命运、扭转事态的发展。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所谓抓住机遇机会难得机不可失,是一种主观判断上的顺势而为,稍纵即逝,难以驾驭。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你要有所成就,就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韩文公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我们都熟悉,强调的就是勤奋、执着和坚守。

  丁嘉耕的成功成名之路,确是印证了这个看似过分简单化了的公式,但他最钟情和痴迷的是在辛勤耕耘中抛洒太多太多汗水生长出来的收获。

  他说:从书法的角度讲,这门艺术是一棵可以结果的树。只要在心灵的庭院里种上这棵树,经过数年的培育,终有结果之日。当然,人各有志,不必强求,艺术与个人前途似乎没有直接的联系,不懂艺术的未必成不了科学家、哲学家、军事家。

  但他又说:酷爱艺术的人会比不懂艺术的人,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里。

  正因如此,丁嘉耕励志追求和奉行的,是季羡林大师推崇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丁嘉耕由此悟出了什么?

  他说:第一句写的是预期,里面或许包含着天资和机遇;第二句写的是勤奋、青春、汗水和智慧都凝聚在这两个字眼里;第三句写的是成功,成功之于勤奋者,总会在不经意间沐浴喜悦的光辉!只要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成功,收获的是一个人德艺品格的成熟。这种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灿烂,一种圆润而不刺耳的音响,一种步履坚实而不忙乱的从容,一种不须向别人申诉求告或自我标榜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大呼小叫哄喊吵闹而发自内心的微笑,一种清清的静静的清静得令人清醒的淡定,一种宛若九曲黄河般的柔情与奔放,一种看似并不陡峭的高度与深远……诚然,有学者言:没有争议的行为,肯定不是创造;没有争议的人物,肯定不是创造者。任何真正的创造者都是对原有模式的背离,对社会适应的突破,对民众习惯的挑战!只因那勃郁的激情发足了酵,犀锐的灵感贯满了劲,湍急的思想溪流汇成了河,适才引出这位书坛舞者的人生奏鸣曲!

  被人们称誉北京一道风景的地铁站里,那无时无刻不在引吸人们目光的书法宣传牌,丁嘉耕挥毫写下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和为贵厚德载物的名句,不正是对一位书坛舞者最鲜活的解读吗!

  掀过昨天的日历,今天的丁嘉耕,依然是一如既往的脚步,在艺术人生的大道上疾走,强健的节奏!

  (全文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梦溪围棋网 ( 苏ICP备09082342号 常年法律顾问 张律师 13815178623 常年艺术指导 一离西风 )

GMT+8, 2024-11-27 04:49 , Processed in 0.27276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