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载之九) 在季羡林大师生前,丁嘉耕曾多次拜访过他。论及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季老顺手拿过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明白之至。谈到“预期”,季老说,人人每时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预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总之是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我们不去谈它。 季老积七八十年之经验,给成功之道列出这样一个公式: 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了。有的人自命天才,甚至炮制“天才论”来说明天才者如何唯此伟大,超凡脱俗。但天才是个稀见现象,其中不少是“偏才”、“怪才”、“鬼才”,只能从天资的成分里剥离出去,弃而不用。当下,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这些人除了“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那就是为了名和利了。如何看自己的天资,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 谈到机遇,它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它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甚至会改变命运、扭转事态的发展。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所谓“抓住机遇”、“机会难得”、“机不可失”,是一种主观判断上的顺势而为,稍纵即逝,难以驾驭。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你要有所成就,就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韩文公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我们都熟悉,强调的就是勤奋、执着和坚守。 丁嘉耕的成功成名之路,确是印证了这个看似过分简单化了的公式,但他最钟情和痴迷的是在辛勤耕耘中抛洒太多太多汗水生长出来的收获。 他说:“从书法的角度讲,这门艺术是一棵可以结果的树。只要在心灵的庭院里种上这棵树,经过数年的培育,终有结果之日。当然,人各有志,不必强求,艺术与个人前途似乎没有直接的联系,不懂艺术的未必成不了科学家、哲学家、军事家。” 但他又说:“酷爱艺术的人会比不懂艺术的人,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里。” 正因如此,丁嘉耕励志追求和奉行的,是季羡林大师推崇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丁嘉耕由此悟出了什么? 他说:第一句写的是预期,里面或许包含着天资和机遇;第二句写的是勤奋、青春、汗水和智慧都凝聚在这两个字眼里;第三句写的是成功,成功之于勤奋者,总会在不经意间沐浴喜悦的光辉!只要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成功,收获的是一个人德艺品格的成熟。这种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灿烂,一种圆润而不刺耳的音响,一种步履坚实而不忙乱的从容,一种不须向别人申诉求告或自我标榜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大呼小叫哄喊吵闹而发自内心的微笑,一种清清的静静的清静得令人清醒的淡定,一种宛若九曲黄河般的柔情与奔放,一种看似并不陡峭的高度与深远……诚然,有学者言:没有争议的行为,肯定不是创造;没有争议的人物,肯定不是创造者。任何真正的创造者都是对原有模式的背离,对社会适应的突破,对民众习惯的挑战!只因那勃郁的激情发足了酵,犀锐的灵感贯满了劲,湍急的思想溪流汇成了河,适才引出这位书坛舞者的人生奏鸣曲! 被人们称誉北京一道风景的地铁站里,那无时无刻不在引吸人们目光的书法宣传牌,丁嘉耕挥毫写下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和为贵”、“厚德载物”的名句,不正是对一位书坛舞者最鲜活的解读吗! 掀过昨天的日历,今天的丁嘉耕,依然是一如既往的脚步,在艺术人生的大道上疾走,强健的节奏! (全文完) |